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端午节的风俗及寓意_端午节的风俗及寓意100字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端午节的风俗及寓意_端午节的风俗及寓意100字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端午节的风俗及寓意”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端午节有什么风

端午节的风俗及寓意_端午节的风俗及寓意100字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端午节的风俗及寓意”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2.端午节意义

3.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简介

4.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风俗及寓意_端午节的风俗及寓意100字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简介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意义

       1、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2、端午节是一个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实际上,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渐淡化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这已经不仅仅是端午节所要面临的严峻局面。春节这么重要的节日不照样有人抱怨“年味不浓”了吗?比起圣诞节和情人节,传统节日普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端午节,在大城市的生活中,人们仅仅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风波”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们太过于强调节日的文化内涵,忽视了人们参与其中的行动培养。就像端午节,如果仅仅是吃个粽子,那对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就是简单地测量了一下,大超市到自己家的那一段距离有多远而已。

       3、中国的端午节使人们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显然不利于传承其文化涵义。

       4、端午节被列为法定节日,为人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从时间上予以保证,使其象征意义上得以重视,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但是,如果仅仅是“双休日”变成了“三休日”,不是简单的放假了事。必须复兴这一节日在公众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维护它被权威化了的文化含义,更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简介

       端午节的意义是纪念屈原。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端午节,原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已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4、包粽子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风俗,首先要准备好粽子叶,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称为粽叶。其次则是准备粽子里面的馅料,将馅料置于粽叶中,再用线包起来,粽子则包好了。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过 端午节 ,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以下是我整理的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简介,欢迎阅读分享。

       

        目录

        ?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1.寓意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2.驱赶蛟龙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_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3.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4.纪念屈原

        传说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__,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_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5.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__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加上祖国被侵略,从而投河自尽。当时的人们知道屈原死了之后,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罗江悼念屈原,甚至有些渔夫会将食物投入汨罗江,希望这些鱼虾吃饱了之后,不要去啃咬屈原的身体,这一举动被很多人效仿,有些人还会使用叶子将饭包起来放入河里。这一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因此,人们会在五月五号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以此举来纪念屈原。

        纪念曹娥

        曹娥14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在5月5号则一天于水中溺毙,当时曹娥伤心大哭,并且在5月22日的时候也投江自尽,5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水面。当时的百姓都觉得曹娥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因此,知府为曹娥建庙宇、将村镇更名为曹娥村。当时人们认为是曹娥的孝顺感动上天,因此,当地百姓在每年的五月五号会纪念曹娥。

        纪念龙的节日:

        闻一多曾经将端午节叫做“龙的节日”,那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龙的吗?相传古时候的龙部落会矩形图腾祭祀,因此,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将粽子人到处吃水里让龙去食用,而且赛龙舟所用的也是龙舟,因此,古代人们为了纪念龙的节日,会在五月五号庆贺端午节。

        <<<

        端午节起源

        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重午或重五。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所以它又称端阳、午节。明清时北京人还称其为“五月节”或“女儿节”。

        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至今仍争论不休。就目前来看,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一是流行久远的传统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二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 教育 》(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三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四是说端午节源于 夏至 (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从中国节日风俗发展形成过程来看,以上诸家观点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节作为一个风俗活动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在追溯其风俗活动起源时不能只注视某一侧面而以偏概全。中国古代,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生活相对囿于一个狭窄的天地,风俗也自会因时因地而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 文化 交流的频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国普遍性的节日风俗。因此,考察端午节起源应综合多种因素。

        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风尚,附会以纪念屈原逝世而最后形成。

        <<<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简介相关 文章 :

        ★ 端午节吃粽子有哪些寓意

        ★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 端午节吃粽子习俗介绍

        ★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传说

        ★ 端午节吃粽子寓意有哪些

        ★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的来历

        ★ 端午节吃粽子由来及传说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m.js?fce392d37f1927da32ec8079e842a198";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下个周就是端午节了呀,这可是我国正儿八经的传统节日,我们每一个传统节日总是有着各自的习俗活动,端午节也不会例外。接下来我们来细说一下这些习俗吧

?赛龙舟

?吃粽子

挂艾草

?佩香囊

?喝雄黄酒

       今天说的这些习俗都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呀,你想想这得多不容易呀。

一、赛龙舟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

       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端午划龙舟tips

       凡参加划龙舟的人员,必须懂得游泳,必须穿着救生衣。

       一定不能有人在龙舟竞赛活动的水域范围内游泳,严禁超载、滥载。

       过往的船只一定要特别谨慎驾驶、操纵船舶,及早采取有效安全措施,使用安全航速或采取停车淌航等有效措施通过龙舟活动区。

二、吃粽子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仲夏端午……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据《岁时杂记》云,当时的粽子已达数种之多:“端五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这里说一下这个包粽子的方法:

       取一块粽叶,清洗干净,一头卷成锥形。

       将糯米倒入圆锥形的筒内。

       把粽子的另外一头翻转,盖在粽子上面,直至把它盖住。

       沿着三角的边缘折叠好所有的粽叶。

       用绳子把粽子捆牢即可。

三、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香囊内一般填充一些具备芳香通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份的功效。民俗有言"带个香囊袋,不怕五虫害"

       在春夏交接之时,气温升高、雨水频繁、空气变得闷热潮湿,容易中暑或者感到疲乏,同时各种蚊蝇毒虫进入大量繁殖期容易引发疾病和瘟疫。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些香气对于防蚊驱虫都有一定作用。

       端午这天,将含有中草药的香囊佩在小孩胸前防止蚊虫叮咬,将香囊挂在门口窗前,利用天然草药的芬芳与药理搭配,除臭驱虫散浊,薰香去汗味,净化室内空气。有祈顺遂平安,吉祥安康之意。香囊随身,更是祈求一整年,健康平安,庇佑护体。

四、挂艾草

       一叶艾香、一岁端阳。端午自古有悬挂艾草菖蒲的习俗,用来驱蚊防病、辟邪祈福。我们采用最传统的制作方式祈愿,所有人万事顺遂、吉祥安康!

       端午入夏,百病易侵,在古人眼中阴历五月,是个“恶月”,阴阳分,生死争,炎热、躁动、疾病,开始蠢蠢欲动,在端午这一天驱虫辟邪是最重要活动之一“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l

香樟果:寓意吉祥平安,能给家中带来好运、改变运势

玉簪叶:永恒不变的爱

黄金球:永远的幸福、永久的美好

艾草:寓意美好祝福、驱邪护宅、生旺招运、身体健康

菖蒲叶:驱魔驱瘴,庇护家人

五、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自古就有,在远古时代,五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是恶日,每年五月五日,五毒出没,时疫频发。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称为鸡冠石的矿物质,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有汞,有毒,雄黄可以辟温驱虫解五毒。在古代,没有酒精碘伏消毒,就会用雄黄酒来,消毒杀菌止痒。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端午节时会在大门两侧放少许雄黄,来放虫蚁毒蛇。《白蛇传》里面,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可见古人写书是有生活的根据。

饮雄黄酒的小tips

       要找可信的酒厂,有些当地的老字号已经卖了很多年雄黄酒,这样地方的泡制工艺一般是安全可信的。

       不要加热饮用,这样可以防止酒中的雄黄转化成砒霜。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少喝!雄黄酒肯定没普通的黄酒好喝,喝一小口烘托端午节气氛足矣。

最后说一下端午小常识

屈原不姓屈

       屈原其实姓半(发 mi音),屈原的“屈”字并不是他的姓,而是氏。

粽子是甜还是咸?

       北方爱吃甜粽子,南方却爱吃咸粽子。

端午节"五黄”是什么?

       端午节餐桌上的"五黄”是指:黄鳝、韭黄、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

端午节挂“五端”,是哪“五端”?

       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端午节的风俗及寓意”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