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_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拼音

zmhk 2024-09-01 人已围观

简介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_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拼音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1.长沙过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_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拼音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长沙过贾谊宅译文及注释

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_翻译及赏析

3.贾生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4.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翻译

5.《长沙过贾谊宅》的翻译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_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拼音

长沙过贾谊宅译文及注释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为何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

       注释

       贾谊(jiayi) :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谪宦:贬官。

       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 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作“正摇落”。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_翻译及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

        1、谪宦:官吏被贬职流放。

        2、栖迟:居留。

        3、楚客:指贾谊,也包括自己和别的游人。长沙古属楚国境。

        4、汉文句:汉文帝在历史上有明主之称,但他绐终不能重用贾谊,最后又出谊为梁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谊因此也抑郁而死。

        5、湘水句:贾谊往长沙,渡湘水时,曾为赋以吊屈原。

        译文: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

        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

        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

        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

        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赏析:

        诗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方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3、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4、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5、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6、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2]。

        7、漫江:满江。漫:满,遍。

        8、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9、争流:争着行驶。

        10、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11、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12、怅寥廓(chnglioku):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lioku):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13、苍茫:旷远迷茫。

        14、主:主宰。

        15、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16、携来:挽,牵。来,语气词,无实义。

        17、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18、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本指山的高峻,此处意谓不平凡、不寻常。稠:多。

        19、恰:适逢,正赶上。

        20、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21、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风华:风采,才华。茂:丰满茂盛。

        22、书生意气: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态气概。

        23、挥斥方遒(qi):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2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25、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食邑万户,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26、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27、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28、遏():阻止。

        29、飞舟:如飞之舟,言其迅速。

        翻译: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刘长卿 饯别王十一南游

        《饯别王十一南游》

        作者: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释:

        1、飞鸟:比喻远行的人。

        2、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

        3、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4、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

        5、谁见两句及上面落日句:均出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白苹:一种水草,花白色,故名。

        译文:

        遥望你的船,

        已驶向烟水空茫的地方;

        我依然不停地挥手,

        泪水沾湿了手巾。

        你象飞鸟一样,

        此行真不知漂泊何处;

        青山虽美,

        却只能增添送行人的伤心。

        无尽江水载着你的船儿,

        渐去渐远了;

        去江南欣赏:

        夕照下五湖春色的芳馨。

        谁能看见,

        我眷怀故友徘徊汀洲之上?

        满腔相思之苦,

        只能愁对河边的白苹!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诗。首联写朋友远去,诗人挥手作别,落泪沾巾,依依之情跃然纸上;颔联写友人远行难以预料,眼前只有青山空对。愁思绵绵,不绝如缕;颈联写友人远去,抵达五湖,观赏春色;末联写眷怀友人徘徊汀州,愁对白苹。全诗虽无别离二字,只写作别风光,然而满腔离情,完全铸入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刘长卿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逢:遇上。

        2、宿:投宿;借宿。

        3、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4、日暮:傍晚的时候。

        5、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6、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7、犬吠:狗叫。

        8、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翻译: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贾生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代·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诗三百首 , 赞扬 , 将士 , 边塞 , 战争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

        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

        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

        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

        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

        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

        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

        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

        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鉴赏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内容不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未写战斗,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澹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则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正是如此。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或755年(天宝十四载),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是为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此诗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馈赠同一对象之作。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唐代·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唐诗三百首抒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唐代·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唐诗三百首写景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唐代·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唐诗三百首 , 怀古 , 迁谪生活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翻译

       贾生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如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李商隐诗词《贾生》的诗意赏析《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以下是整理的李商隐诗词《贾生》的诗意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贾谊,时称“贾生”司马迁将屈原与他的列传合为《屈原贾生列传》。参见刘长卿七律《长沙过贾谊宅》等诗。

       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才调:才气。苍生:本指草木苍苍然丛生之处,后借指百姓。

       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长沙过贾谊宅》的翻译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翻译如下: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注释:

       1、事鼓鼙: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2、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3、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4、行客:过客;旅客。

       5、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背景:盛唐时期,诗人送朋友李判官到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去执行军务活动,深厚的友情无以言表,于是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为朋友送行。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新年作》《送灵澈上人》《听弹琴》《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长沙过贾谊宅》《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谪仙怨 · 晴川落日初低》《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等多首。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为何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

       注释:

       ⑴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⑵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⑶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⑷独:一作“渐”。

       ⑸汉文:指汉文帝。

       ⑹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赏析:

       诗是作者赴潘州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明写贾谊,暗喻自身贬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一派黯然景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原,隐约联系自己而今凭吊贾谊。尾联抒发自己放逐天涯的.哀婉叹喟。全诗语言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运典无痕,议论有致。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好了,关于“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