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程颢程颐是什么关系_程颢和程颐是亲兄弟吗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程颢程颐是什么关系_程颢和程颐是亲兄弟吗       谢谢大家对程颢程颐是什么关系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程朱理学的程是指谁2.历史人物程颐有哥哥吗?3.奠基

程颢程颐是什么关系_程颢和程颐是亲兄弟吗

       谢谢大家对程颢程颐是什么关系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程朱理学的程是指谁

2.历史人物程颐有哥哥吗?

3.奠基理学的“二程”指的是谁?

4.程颐、程颢的资料

程颢程颐是什么关系_程颢和程颐是亲兄弟吗

程朱理学的程是指谁

       程朱理学的程是指程颢、程颐两兄弟。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由北宋河南人程颢、程颐两兄弟开始创立,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世称“二程”,著有《二程集》。

       程朱理学,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等人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程朱理学在南宋并没有多少优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定为官学兴盛以后,程朱理学在日本朝鲜琉球越南影响也颇大。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理学经过宋朝、元朝的发展,到明朝,朱熹把它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朱熹完全称得上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还对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引申。

历史人物程颐有哥哥吗?

       1、程门立雪的主公公是程颢、程颐兄弟。

       程颢、程颐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2、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诸葛亮。

       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3、涂兄炳见(图穷匕见)的主人公是荆轲。

       战国时,荆轲奉燕国太子丹之命行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到了秦王座前,慢慢把地图展开,最后露出匕首。后人就用“图穷匕见”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

4、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项羽。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

       项羽说道:“不能在此四面楚歌之地等死啊!”便立刻骑上马,率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向南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现项羽跑了,刘邦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羽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不久,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羽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又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奠基理学的“二程”指的是谁?

       程颢 程颢 (hào) (1032~1085),宋代理学家、教育家。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程颐还反对妇女改嫁,宣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流毒颇深。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程颐、程颢的资料

       “二程”是指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二程”是继周敦颐之后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兄弟二人努力求知、积累知识,积极入世、阅历丰富,为昀终创建洛学奠定了基础。

       程颢和程颐生于湖北黄陂,籍贯河南洛阳,他们的学说也因此称为“洛学”。洛学的形成是北宋时期理学的奠基性成就,是北宋时期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二程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的高祖程羽曾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也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

       他们的曾祖父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则为吏部尚书。父亲程珦又以世家的荫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程颢和程颐相差一岁,程颢字伯淳,号明道先生,生于公元1032年。程颐字正叔,号伊川先生,生于1033年。

       程颢在嘉祐年间考中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弟程颐一起拜周敦颐为师,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

       程颢读书很用功,把《诗经》、《尚书》、《中庸》、《大学》、《论语》等都背得烂熟,此外,还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一进学馆,读上好书,便着了迷,几天可以不出学馆门。

       与哥哥程颢不同,程颐刚开始则不怎么喜欢读书,总认为读书无趣,经常逃学,到山上、河边玩耍,对读书之事不怎么上心。后来在哥哥的教诲下,也开始对儒学产生了兴趣,进而开始喜欢读书了。

       18岁时程颐作了一篇文章《颜子所好何学论》,这篇文章被主管太学的胡瑗看到,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程颐没有得到重视,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

       司马光执政时,程颐被荐为崇政殿说书,步入仕途。继而为宋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

       程颐为人刚毅,真诚信奉儒家学说,力求实践,从不苟且。一天,刚刚为哲宗讲完经学,还没有告退,哲宗少年心性,站起来活动筋骨时顺手从树上折了一根柳条。

       程颐一看,马上进谏:“现在正是春天,万物生长,不可无故催折!”弄得哲宗十分扫兴,扔下柳条,拂袖而去。

       由于在皇帝面前“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

       在这种形势之下,程颐主动辞职回乡。自1088年起,他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和哥哥程颢从事讲学活动。“洛学”由此产生。

       “理”又叫“天理”,是二程哲学的昀高范畴。二程认为产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昀高本体是理。只有“理”才是昀根本的,昀先存在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理产生的。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都是“理”的体现。

       作为万物本原的“理”,是昀真实的存在,它并不是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形体之实,而是指一种精神性的真实存在。

       二程认为,万事万物是由气变化而来,而“气”是由“理”派生出来的。二者的关系是“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的。

       “理”就是“道”,道与气是有严格区别的。“道”并不是指具体的阴或阳,而是指之所以形成阴阳的那种理。道是看不见的、无形的,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知对于行的重要性。认为“知行二者”是“以知为根本,行则次之”。二程不仅有“知先行后”的观点,而且还主张“并不只是行困难,知也是困难的”。随便学学是容易的,要真正弄懂,获得真知是难的。

       二程所说的“学”,即知识,是使人内求而不是外求。所谓“内求”就是“观物理”,即格物求知,格物即是穷理,穷理然后就能够获得知识。

       不懂得格物又想达到意念诚心端正,而能够修养自己的身体的人,是不能符合理的要求的。因此二程把格物穷理的“理”与天命人性、义理和心联系起来,认为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这样本体论、伦理观与认识论就结合起来了。

       程颢认为人性有二,一是“生之谓性”,即“气禀之性”;一是“天命之谓性”,即“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理”在人身上的体现,顺其性而行,则符合于“道”。气禀之性是生活中形成的,有善有恶。

       二程赞成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性没有不善的,如果有不善,那是由于“才”的不同。他们认为“性即是理”,而“理”是上至尧舜、下至一般人都有的。他们又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被气所昏塞了。在他们看来,孟子提出“养气”、“养心”,就是要除去昏塞之患,使气“清明纯全”以保持善性。

       在二程哲学中,不仅初步建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本体的宇宙观、认识论和人性论,而且其中还包含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思想。

       二程肯定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天下的事物没有静止的理,不进则退,不退则进。

       他们还肯定了矛盾的普遍性。天下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成双成对的,比如阴阳、善恶,有阴必有阳,有善必有恶。阳不断增长,阴就消亡;善不断增长,恶就自然减少。

       宋代理学讲究理、气、道、心、诚等概念,这些概念需要静坐思考。二程都讨论静坐,但又提出要“主敬”,敬贯动静,可视为动态的静坐。他们提出理学的一套功夫口诀“观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并将静坐与“穷理”结合起来,静坐的心境因此即有天理的内涵,与儒家的基本价值相融。

       “理”是理学昀重要的范畴,“理”始于二程,理学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活动范畴,是由二程确立起来的。理学在二程之后的发展,可以说是对二程思想的展开。

       二程对“理”做了充分论证,建构了一个学说体系。这个体系经朱熹集大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的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程颢 (hào) (1032~1085),宋代理学家、教育家。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程颐还反对妇女改嫁,宣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流毒颇深。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世称“二程”. 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 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二程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 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 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 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 “君臣父子, 天下之定理,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五)

       二程的人性论祖述思孟学派的性善论. 但二程的人性论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了,回答了性为什么至善, 为什么会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 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 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 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 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 产生弊端, 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 二程认为,性的本然状态, 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 因而是至善的. 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 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 “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 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天理”盛则“人欲”灭, “人欲”盛则“天理”衰.由此可见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 灭人欲”这一命题, 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不容全盘否定.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如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 赐谥程颢为“纯公”, 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 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 程颐为“伊阳(或作“川”)伯”, 并“从祀孔子庙庭”. 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 程颐为“洛国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 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 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 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 兴起斯文. 本诸先哲, 淑我后人”. 清康熙二十五年, 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 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游月陂》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赏析]这是一首记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虽然也写了一些较为生动的景物,但其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所谓“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今天关于“程颢程颐是什么关系”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