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注释

zmhk 2024-09-03 人已围观

简介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注释       接下来,我将针对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和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的话题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注释

       接下来,我将针对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和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的话题。

1.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2.道德经60章原文及译文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原文及翻译注释

4.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_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注释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注释

       1、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2、作:生长、发展、活动。

       3、复:循环往复。

       4、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5、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6、静曰:一本作”是谓"。

       7、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8、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9、明:明白、了解。①容:宽容、包容。

       10、全:周到、周遍。

       11、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道德经60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如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十四章译文如下: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也摸不着,我们把它叫作“微”。这三者的形象难以区分开来,它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它的上面并不显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昏暗,它绵延不绝而又不可名状,又总要回到看不见物体的虚无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作品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原文及翻译注释

       道德经60章原文如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如下:

       治理邦国就像是烹饪小鱼。以“道”莅临天下,不会有鬼神作乱。不只是鬼神不会作乱,鬼神也不会伤害民众。不只是鬼神不会伤害民众,圣人也不会伤害民众。相互之间不会伤害,圣人以“德”交往,使得天下归化。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解读:

       想要很好地做管理是很不容易的,尤其越大的组织,管理会越难。

       在历史中,很少有国家能够维持长久的稳定繁荣。也许经历开国几十年的修生养息之后,后面又会内乱,有腐败,有外乱等等。

       但是,如果以“道”来做管理,那么是可以简单的,可以用无为自然的方式来做治理。虽然说简单,但治理大的国家也需要很小心,避免私欲妄想会影响大国的运行,小的错误也可能会引发大的负面效果。

       但是如果真的能够以“道”来做治理,是不会有鬼神之类的作乱情况,鬼神是阴阳之气的某种作用,不会伤害民众,而是和谐的状态。除了这种鬼神的作用,圣人也不会伤害民众。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历史中能够不伤害民众的管理者是极少的。

       鬼神不会伤害民众,圣人不会伤害民众,那圣人是如何做的管理呢?圣人是心系天下的,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的“德”是很厚重的,能够用自身的“德”使得国家保持稳定的状态,圣人用自身的“德”来对待民众,来治理天下,能够使得天下民众归化,使得天下归心。

       这一章描述的境界是很高的,对于常人而言,是可以学习老子在第五十四章描述的内容,是从修身开始,然后齐家,然后治乡,然后安邦,然后平天下。积德的过程,可以从小到大,从身、家、乡、邦,再到天下。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如果在自身上修德,是能够感受得很真切的。然后可以再去在家庭中修德。

       而修德的方法,就是从自身出发,看如何持续地、更好地利益对方。老子说“道”的特性是利万物而不争的,所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去更好地利益整体,使得整体越来越好,而不去伤害整体。能够实际地积德,对于“德”的感悟会越来越真,自身的“德”也会越来越厚。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出自《道德经》之四十五章。

       解释: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躁动可以克服寒冷,清静可以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拓展知识:

       言文是指由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文言文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它的特征是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万物作焉而不辞 一作: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译文:天下的人都能认清美好的事物,就显露出丑来了。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就显露出恶来了。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这是永远不变的——恒。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拒绝他们,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才不会泯灭。

       译文:天下的人都能认清美好的事物,就显露出丑来了。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就显露出恶来了。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这是永远不变的——恒。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拒绝他们,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才不会泯灭

       好了,今天关于“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