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二十四诗品赏析_二十四诗品解读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二十四诗品赏析_二十四诗品解读       二十四诗品赏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二十四诗品赏析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1.典雅(司空《二十四诗品》之一)详细资料大全2.司

二十四诗品赏析_二十四诗品解读

       二十四诗品赏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二十四诗品赏析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典雅(司空《二十四诗品》之一)详细资料大全

2.司空图原文_翻译及赏析

3.倒酒既尽什么意思

4.“超以象外,得其寰中”是什么意思?

5.《二十四诗品》中“悲慨”一篇的翻译

二十四诗品赏析_二十四诗品解读

典雅(司空《二十四诗品》之一)详细资料大全

        典雅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学上的不朽篇章,其中的《典雅》章更是千古传颂的绝唱。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典雅 创作年代 :晚唐 作品出处 :二十四诗品 作者 :司空图 简介,原文,解释,赏析,译文,《典雅》新解,作者简介, 简介 典雅 晚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 原文 玉壶⑵ *** ,赏雨茅屋。 眠琴绿阴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⑶。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⑷。 书之岁华⑸,其曰可读。 解释 ⑴典雅,典:规范、典范;雅:正、纯正。典雅:正派庄重,优美不粗俗。这里专论文学作品风格上的正派庄重。 ⑵玉壶,古代饮酒的器皿,暗含冰清玉洁之意。如《全唐文》卷二百六〈冰壶诫并序〉云: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又如《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⑶修竹,美丽的竹林。 ⑷菊,菊花,一种草本植物,秋季开花,供观赏,可入药。古人评“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菊便象征一种人生境界。如《饮酒》(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以此处说“人淡如菊”。 ⑸“岁华”,即指岁时、时光,在这里是指上文所描写的幽雅景色。 赏析 首四句是写“佳士”的居室及其幽闲的生活情状:茅屋周围是修长的竹林,桌上放一壶春酒慢酌慢饮,自由自在地坐在茅屋内赏雨。 中四句写茅屋处在一个十分幽静的环境之中:雨后初晴,天高气爽,幽鸟戏逐,欢歌和呜。此时“佳士”走出屋外,闲步赏景,置琴于绿荫之下,面对飞瀑抚琴吟诗,人境双清,雅致已极。 后四句写“佳士”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所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亦即是“冲淡”一品中“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意思,说明“佳士”内心极其淡泊,既无“机心”亦无“机事”。 例诗介绍: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桃花源一般的田园生活,其实,那也是现实社会之中,但作者的精神却已超脱于现实,诚如陶渊明所说: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 用玉壶载酒游春,在茅屋赏雨自娱。 坐中有高雅的名士,左右是秀洁的翠竹。 初晴的天气白云飘动,深谷的鸟儿互相追逐。 绿荫下倚琴静卧,山顶上瀑布飞珠。 花片轻落,默默无语,幽人恬淡,宛如秋菊。 这样的胜境写入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 《典雅》新解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学上的不朽篇章,其中的《典雅》章更是千古传颂的绝唱。“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典雅章的文眼,也是唐人所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和品格。它给我的感觉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既奔涌升腾,又宁静致远。 “落花无言”是经历了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大气和胸襟。花开无声,花落无言。面对伴随成功而来的祝贺和荣耀,坦然平静的接受,面对打击、磨难、诽谤和压制心平气和的接纳。是经过生活的千锤百炼涵养出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气,涵养起来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胸襟。这种胸襟能使人超越内心,坦坦荡荡。 “落花无言”是走过了起落和坎坷之后的淡定和从容。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在人生的历练中涵养淡定从容的定力,在潮起潮落的人生戏台上,举重若轻,击节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一份洒脱娴静的心态来面对喧嚣的红尘。落花无语,留香阵阵,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也许难以企及,但应该追求。 “人淡如菊”是平和执著、拒绝霸气的心境。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淡定和执著。它有的是“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真《黄花》)坚贞和执著,少的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霸气。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看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 “人淡如菊”是平实内敛、拒绝傲气的心境。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内敛和朴实。生活中不缺少 *** ,但的 *** 又是一刹那的事,生活终将归于平淡,人终将归于平淡,一如平实淡定的菊花。人淡如菊,不是淡的没有性格,也不是“独傲秋霜幽菊开”的孤傲和清高。人淡如菊,是清得秀丽脱俗,雅得韵致天然的遗世独立的从容与淡定。 人生如花如草,容颜终将在岁月的风尘中老去,如果能在时光的雕刻刀下,让自己保留清晨阳光般的笑容,端庄厚重的气度,深刻内敛的内涵,那将是上苍赐予我们一生都最宝贵的财富。那样我们就能平静地看着岁月的风尘从自己身上走过,经年风霜烟尘,弹指间烟灭灰消。一如那无言的花开花落,重归于尘,重归于土,不再惧怕青春易逝,生命消融。 经过了世事的纷乱和潮起潮落的人生,滚滚的红尘已经将细腻柔软的心磨砺得 *** 。这种 *** 不再有绚丽的光泽,这种 *** 就是淡然、朴实,不张扬、不喧嚣、不妖艳,不再作年少时的无病 *** ,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会手高眼低去投机。这种淡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平实,丰富而不肤浅、恬淡而不聒噪、理性而不盲从。 落花无言而有言,人淡如菊心亦素,达到如此的境界方可称之为典雅。 作者简介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司空图原文_翻译及赏析

       心灵犹如竹简一般,平和淳朴。处世如同菊花似的,淡泊名利。

       出处:“人淡如菊”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而“心素如简”貌似是杜撰的。

       解释:

       “人淡如菊”是一种平实内敛、拒绝傲气的心境。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内敛和朴实。生活中不缺少激情,但是每个人的激情都是一刹那的事,生活终将归于平淡,人终将归于平淡,一如平实淡定的菊花。

       人淡如菊,不是淡的没有性格,没有特点,也不是“独傲秋霜幽菊开”的孤傲和清高。人淡如菊,是清得秀丽脱俗,雅得韵致天然的一种遗世独立的从容和淡定。

       经过了世事的纷乱和潮起潮落的人生,生活把岁月刻在人的脸上,也刻在了人的心里,滚滚的红尘已经将细腻柔软的心磨砺得浑圆。

       这种浑圆不再有绚丽的光泽,这种浑圆就是一种淡然、朴实,它不张扬、不喧嚣、不妖艳,不再作年少时的无病呻吟,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会手高眼低去投机。这种淡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平实,它丰富而不肤浅、它恬淡而不聒噪、它理性而不盲从。

       “人淡如菊”可以描写不居功自傲的人,他们平实朴素,淡泊如菊,理性的人。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二十四诗歌诞生后,它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各种各样的书都被记录下来了。同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刊登了两个重要的“性”和“精神”学派。他们都在寻找自己的理论基础。现代学者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美学史,他们都把二十四首诗作为解读意境的典范。

       “在此之后,西方对二十四首诗的翻译和研究产品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苏联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于1946年发表了他的硕士论文,“关于中国诗人的长诗:施孔图诗歌的翻译和研究”,在苏联制作了“二十四诗”。它已成为汉学研究的热点。日本学者在“二十四诗集”和“诗歌详解”等二十四首诗研究方面也做得很好。

倒酒既尽什么意思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司空图 诗论成就

        诗论主张

        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他还写诗表白:“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在文学史上,他主要以诗论著称。他的《二十四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司空图论诗发展殷璠、皎然之说,注重含蓄蕴藉的韵味与清远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他推崇王维、韦应物“趣味澄夐”的诗风,而批评元稹、白居易为“力勍而气孱”(《与王驾评诗书》)。他也赞美过李白、杜甫之作与韩愈歌诗的气势奔腾,“物状奇变”(《题柳柳州集后序》),但并不专主一格。《与李生论诗书》中曾自引其得意诗句,有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道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寞、惬适等,大都属于抒写闲情逸趣而偏于静美的。他的部分作品如《秋思》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狂题》 、《偶书》 、 《河湟有感》等,也流露了他别有伤心怀抱。

        《二十四诗品》是他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手法。与钟嵘《诗品》以品评作家作品源流等第为内容是不同的。

        美学思想

        司空图的美学思想包含多个层面。在其美学代表著作《二十四诗品》中,不仅有各类风格论的阐释,而且蕴藏着创作方法的探索,还有诗人自身修养的指迷。这些对当代美学亦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述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无疑是精细而微约的,但是深加思索,这二十四种风格之中也内蕴著司空图一致的美学思想,如以老庄思想为底蕴的对自然、冲淡美学情趣的追求;司空图“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等美学理论在《二十四诗品》中也有共同而鲜明的体现。“自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最高的理想审美境界,它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是在老庄所提倡的任乎自然,反对人为。刘勰在《文心雕龙》篇中说:“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因而此品首二句谓:“俯拾即是,不取之邻。”其意就是真正美的诗境是任其自然而得,不必着意去搜寻,所以下二句接着说:“俱道适往,着手成春。”“俱道”,《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道,即指自然,若能与自然而俱化,则着手而成春,无须竭力去追求。中四句进一步发挥此意,如花之开,如岁之新,皆为自然而然之现象,非依人力而产生。“真与不夺”之“真”,即指自然之真,与,同予,此二句谓自然赋予者不会丧失,欲凭人力而强得者反而会失去。后四句言“幽人”居于空山,不以人欲而违天机,雨后闲步,偶见苹草,随意采拾,亦非有意。“薄言情悟”二句中之“薄言”,为语助词,如《诗经》云“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情”,情性,本性,即指自然天性。“悠悠天钧”,乃指天道之自在运行,流转不息。《庄子》云:“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天钧,别本作天均,成玄英疏云:“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意谓听任万物之自然平衡运行。这二句是说以自然之本性去领悟万物之自在变化。李白《峨眉山月歌》云:“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舟行于月夜江中,与山水浑然一体,如自然造化之涌现,而无一丝人工斧凿之痕迹。

        司空图艺术风格上体现了由阳刚、阴柔两种基本风格美所发展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风格美。《四库总目提要》说它“所列诸体毕备,不主一格”,许印芳在跋中也说“其教人为诗,门户甚宽,不拘一格”。然而《诗品》在艺术风格理论上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从一般地论述文学的语言风格转向研究文学的意境风格。唐代开始诗文分论,诗论中的风格论逐渐转向诗歌的意境风格,这在皎然的十九字风格论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而《诗品》则是纯粹的诗歌意境风格论。这就和刘勰有了很大的不同。

生平

        仕宦

        司空图做过唐朝的知制诰,中书舍人。出生于一个中等官吏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官至郎中。史称司空图少有文才,但不见称于乡里,后来以文章为绛州刺史王凝所赏识。王凝回朝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司空图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时年三十三岁,受到王凝赞许,名声益振。不久,王凝因事被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感于知遇之恩,主动表请随行。唐僖宗乾符四年( 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观察使,召请他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图殿中侍御史,他因不忍离开王凝,拖延逾期,被左迁为光禄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当时卢携罢相,正居于洛阳,对他的才华和为人很爱重,常相往来共游。有一次,卢携经过司空图的宅第,在壁上题了一首诗称赞他说:“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后来,卢携回朝复相,召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

        唐僖宗广明元年( 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司空图的弟弟有个奴仆叫段章,参加了黄巢起义,曾热情地向他宣传起义军的各种好处,劝他往迎起义军,他不肯,便回到故乡河中。后来他听说僖宗在凤翔,便入拜见,被封为知制诰、中书舍人。广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随未及,又回到河中。从这时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时间,司空图基本上是过著一种消极的隐居生活,他的大部分诗歌和诗论也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隐退

        司空图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家庭,又处在黄巢起义和唐王朝行将覆灭的时代,在历史的大动荡中,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就采取避世隐退的人生态度。回乡以后,他既不同百姓往来,也不与官府联络,而是“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丁未岁归王官谷》),“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当时王重荣兄弟镇守汉中,很仰慕他的名声,常多馈赠,他都拒绝不纳,后骗他作碑文,并赠绢数千匹,司空图就把绢堆放在虞乡市上,任众人取用。后来他定居在中条山王官谷的先人别墅,在这“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的“世外桃源”里,每日与高僧、名士吟咏为乐。唐昭宗即位,曾先后数次召他入朝,拜舍人、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他都以老病,坚辞不受。为此,他在王官谷庄园特地修了一个亭子,取名叫“休休亭”,并写了一篇《休休亭记》以明其志:“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谓其才,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耄而聩,三宜休也。而又少而坠,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则又宜休也。”还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耐辱居士歌》,反复咏叹“休休休,莫莫莫”,表示自己“宁处不出”的心志。

影响 在文学史上,司空图主要是以诗论著名,他的《诗品》(还有《与李生论诗书》等几封书信)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诗品》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炼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但他的诗论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特别是片面强调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宣扬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体验的超脱意境,忽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重大的社会作用。这些都为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清代王士祯的《渔洋诗话》等所继承和发挥,对后世的批评和创作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影响。 相关著作

        今存《司空表圣诗集》,有《唐诗百名家全集》本、 《乾坤正气集》本、《四部丛刊》影唐音统签本; 《司空表圣文集》有《四库全书》本、 《四部丛刊》影旧钞本。《嘉业堂丛书》本文集与诗集附有缪荃荪等撰校记。

       

评价 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单薄。他还写诗表白:“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在文学史上,他主要以诗论著称。他的《二十四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司空图的诗文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唐代·司空图《中秋》

        中秋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秋天中秋节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唐代·司空图《元日》

        元日

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节日 , 过年感慨绿树连村暗,黄花出陌稀。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唐代·司空图《独望》

        独望

绿树连村暗,黄花出陌稀。

        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 春天写景查看更多司空图的诗文>>

“超以象外,得其寰中”是什么意思?

人的一生不过百年,从生到死相去几何,欢乐的日子苦于太短,忧愁的岁月实在太多。如何尊酒,漫游烟绕藤萝的处所,花又茅檐,微微细雨飘忽而过。倒酒就完了,杖黎行歌,人生向来谁无死,唯有南山永巍峨。

       “倒酒即尽”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倒酒即尽”出处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倒酒即尽”平仄韵脚拼音:dàojiǔjíjǐn平仄:仄仄平仄韵脚:(仄韵)上声十一轸

       “倒酒即尽”全诗

       《二十四诗品》

       唐代司空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复茆檐,疏雨相过。

       倒酒即尽,杖黎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二十四诗品》中“悲慨”一篇的翻译

       “超以象外,得其寰中”意为超越作品表面的形式,把握作品内在的核心内容。

出处

       

       这句话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原文节选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寰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译文

       大量的运用外表的修饰,使得真正的内涵得以充实。反过来,则是虚空与浑浊融合,积蓄健康的力量,形成雄壮的气魄。

       拥有万物的特性,横跨太空。广阔的天空,沉寂的云雾,寥寥的长风。

       超越表面的形式,进入到其深层的内涵之中。虽然持续不断地使用,但并不会因此减弱,反而源源不断。

赏析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超越表面的形式,深入把握作品内在的核心内容。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作品的内在精神却是不变的,是衡量一个作品的重要标准。艺术家需要在创作时,从作品外表的形式中超越出来,去把握作品内在的真正含义,才能创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创作背景

       《二十四诗品》是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都比较发达,因此《二十四诗品》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对当时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的一种总结与提高。

注释

外腓:指外表、形式。

真体:指内在、本质。

虚入浑:指抛弃虚假的东西,投身于实质的东西。

积健为雄:指良好的积累能够使人事业有所成就。

横绝太空:指包含天地万物。

生活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表面的表现所迷惑,而忽略了事物背后的本质和核心。这也让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无法看到真正的可能性和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超越表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和核心,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住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选择。

       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当我遇到问题时,往往会被表面的困难和挫折所迷惑,很难看到解决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但是,当我试图超越表象,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往往能够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本质,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学会超越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核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19——悲慨,帮忙翻译一下哈,原文为

        19.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曰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还有就是哪几篇诗歌能反映这种悲慨之意?中国或者外国的诗歌都可以~~先道声谢哈~~~

        解析:

        二十四诗品 之悲概

        (唐)司空图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注释————

        [卷]掀起来。

        [为摧]摧:折。为摧:被风摧折。

        [招憩句]招:邀来。憩:休息;安慰。

        [百岁句]百岁:百年光阴。如流:如流水逝去。

        [富贵句]大意是:富贵化为灰烬。

        [大道句]大道:天道,自然之道。日往:日益消逝。

        [若为句]若为:如何,奈何。雄才:有雄心大才的人。

        [壮士句]壮士,即上句所说的“雄才”。指剑:《玉篇》:“拂,出也。”拂剑,拔出剑。 [弥哀]无穷无尽的悲哀。弥:充满。

        [萧萧两句]具体形容悲慨。悲慨之情如秋风凋木叶,漏雨滴苍苔,一叶叶,一点点,不尽、不止。

        译文—————

        大风掀起狂浪,树木也被摧折。在这痛苦得要死的时候,邀来伴我的人偏不来。

        百年光阴如流水一样地逝去,一切繁华富贵,而今又安在!世道一天天地崩溃,这使得有雄才大略的人也束手无策。

        壮士拔剑,仰天长叹,悲从中来!这悲愤好似秋风凋木叶,漏雨滴苍苔。

        登高

        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1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几乎都是在贫困和漂泊流浪的状况中度过。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年他大约五十六岁,漂泊到夔洲一带,重阳登高,面对肃杀秋景,有感于怀,遂提笔写下这一首七律。

        这一首诗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声凄凉,这就开门见山地表现了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

        颔联对仗极其工整,萧萧落木,无边而下;不尽长江,滚滚而来。寥寥几笔,就把肃杀凄凉的秋景写得气势宏大,令人触目惊心。

        秋日的景色使得诗人触之生情。颈联就融合了诗人的感情:“万里悲秋”。然而又想到了自己的一生是漂泊流浪,贫病交加。风烛残年之时,独自登高。君不见长江边高台上那一位步履蹒跚的瘦弱老人独自站着面对滔滔江水满目哀凉,这怎么不让人可怜?

        尾联:艰难苦恨又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写到这儿,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

        全诗风格正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很好体现。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赏析2

        这是有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茫;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高、哀、清、白、急、回,“天高”、“沙白”、“猿啸”、“飞鸟”, 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景物相连,给人一种的感觉。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上句写山景,下句写江景。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闻落叶之“萧萧”, 用波涛之“滚滚”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叠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用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 *** 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那浪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这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 *** 彩。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情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送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这使得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倍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之故而不得不暂停饮酒,这样一来,诗人内心自然更沉郁不舒了。这种曲折顿挫的笔法,既使文势有波澜,也使感情表达更为深刻、沉痛。

        这首诗对仗工稳,音调铿锵,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形象地描写了当时的景象,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使整首诗更加感人,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这首诗流传了下来,成为有名的七言律诗。

        赏析3

        此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秋在长江之滨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第一联用两句来开阔眼前风景: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围绕四周的特定环境,用“风急”带动全联,一开头就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描写了一幅精美的图画。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天”对“风”,“白”对“清”,读起来有节奏感。第二联分别描写两种印象最深的事物: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这两句虽然是登高即景,但也是化用了屈原《九歌》中两句:“袅袅(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不过把洞庭改为长江。登高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民俗,所以登高所见都是秋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磅礴的气势。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第三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点名题目:远离家乡的人,常常在客中感到悲秋的情绪,一生多病的人今天又独自登高台,度佳节。“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重,秋天不一定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地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绪。此联的“万里”“百年”与上联“无边”“不尽”有着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病苦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第四联以倾吐自己忧郁的情怀作结束,完成了登高悲秋的主题。“艰难”是指乱离的时世。在这困苦艰难的时世中,愈觉得怨恨自己的满头白发。“潦倒”是指自己的遭遇。在流浪不定的生活中又因病停止了饮酒,悲秋就更难排遣。本来心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色、声、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时间(纵)、空间(横)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赏析4

        高华秀朗,沉郁顿挫

        ——杜甫《登高》诗赏析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 *** 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啼猿作为一种动物,本身并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艰难苦恨”中的诗人听来,猿啼声却充满着一种凄哀的情调。同样,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 *** 彩。所以诗中的景物已不同于自然的景物,它是诗人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在文学作品中,当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时候,当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它对读者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诗句所能比拟的了。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之故而不得不暂停饮酒,这样一来,诗人内心自然更沉郁不舒了。这种曲折顿挫的笔法,既使文势有波澜,也使感情表达更为深刻、沉痛。

        杜甫自己曾说过:“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登高》确实是这样一首精于诗律的好诗,历来备享盛誉。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即胡应麟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薮?内编》卷五),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不仅对得自然、工整,而且还用了一句中自相对偶的当句对法,(如以“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而又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是所谓“诗之媒”;后四句抒情,是所谓“诗之胚”。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今天关于“二十四诗品赏析”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