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出师表》原文朗读_出师表原文朗读循环播放

zmhk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出师表》原文朗读_出师表原文朗读循环播放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与《出师表》原文朗读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告诉我。1.出自出师

《出师表》原文朗读_出师表原文朗读循环播放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与《出师表》原文朗读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告诉我。

1.出自出师表的成语

2.《出师表》文言文阅读题

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 《出师表》划分朗读节奏。

4.文言文朗读停顿技巧而字

5.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6.《出师表》节奏划分

《出师表》原文朗读_出师表原文朗读循环播放

出自出师表的成语

        《出师表》成语

        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作奸犯科: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危急存亡: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授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不毛之地: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知所云: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亲贤远佞:出自诸葛亮《出师表》: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拓展阅读:《出师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2、解题“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3、检查预习

        殂(cú)陛(bì)以塞(sè)忠谏陟(zhì)

        臧否(zāngpǐ)攸(yōu)祎(yī)以遗(wèi)陛下

        咨(zī)裨(bì)阙(quē)漏颓(tuí)桓(huán)

        闻(wèn)达猥(wěi)危难(nàn)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驽(nú)攘(rǎng)彰(zhāng)咎(jiù)

        诹(zōu)涕(tì)

        (二)朗读

        1、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2、读毕酌情讲评。

        (三)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题

       1. 初中文言文怎么划分朗诵节奏

        初中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7393464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

        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

        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

        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

       

        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

        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 2 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

        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 另外,文言文朗读最靠语感,多读读自然就顺了。

        首先要分清句子中的成分,比如主语谓语。然后找出附加成分,比如时间地点状语,例如“今”。

        还有的就是发语词和语气词,比如“若夫”“夫”“此诚”“诚然”等等。 其他的就是按照主谓的顺序念就行了,把主语和谓语以及其他成分用简短的间隔隔开就行了。

2. 初三课文出师表的朗读节奏划分

        出师表(朗读节奏划分)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3. 文言文划分节奏的规律是什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4. 初三古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3——2004年中考文言文归纳

        1——4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出题省份 2004年出题省份

        〈为学〉 泉州P80

        〈桃花源记〉 海淀P40、北京P65

        〈爱莲说〉 维坊P13

        〈公输〉 桂林P20、福州P52

        〈三峡〉 益阳P25 吉林P31、南京P85

        〈记承天寺夜游〉 广东P30、呼和浩特P76

        〈五柳先生传〉 安徽P36、山西P62 维坊P17、河北P61、广州P66

        〈孙权劝学〉 上海P41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南宁P50 广东P18、包头P21、安徽P39

        〈核舟记〉 南昌P55

        〈马说〉 厦门P77 福州P42

        〈与朱元思书〉 南通P86

        〈小石潭记〉 吉林P31

        〈唐雎不辱使命〉 黄冈P77

        第五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 广州P2、南京P4 济南P72

        〈醉翁亭记〉 安徽P36、天津P44 哈尔滨P5、温州P61、长沙P75、南京P8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嘉兴P89 烟台P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庆P47 四川P33

        〈岳阳楼记〉 辽宁P27、呼和浩特P76 海淀P3、长沙P75、大连P82

        第六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鱼我所欲也》 桂林P80

        《出师表》 镇江P18、上海P41、兰州P73、黑龙江P90、哈尔滨P92 四川P35、厦门P56、沈阳P70

        《曹刿论战》 桂林P20、嘉兴P89 重庆P27、黑龙江P29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大连P57、济南P69 南昌P12、济宁P23、昆明P45

        《送东阳马生序》 天门P83 佛山P55、广州P66

        诗词鉴赏题

        题目 2003年 2004年

        《泊秦淮》 广州P3

        〈渔家傲〉 桂林P21

        《题破山寺后禅院》 河南P34

        《破阵子》 天门P83

        〈春望〉 四川P35、扬州P48

        〈浣溪沙〉 广州P6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黄冈P7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桂林P81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题:1划分排比句的节奏,如: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

        3掌握这些通假字。(题目会让你分析古今字意)

        1.距,通“拒”,抵御,抗拒。

        2.畔,通“叛”,背叛,叛乱。

        3.曾,通“增”,增加。

        4.衡,通“横”,梗塞,不顺。

        5.拂,通“弼”,辅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 《出师表》划分朗读节奏。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臣不胜受恩感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粗字的含义。

        躬( )损( )零(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

        C.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臣/不胜受恩感激

        2.(1)亲自(2)除去(3)落下,降落

        3.(1)于是答应先帝奔走效劳;

        (2)征询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

        4.A

        5.(1)报先帝,忠陛下;(2)南方已定,兵甲以足。

文言文朗读停顿技巧而字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粗,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诶,先打第一段,累死了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1. 文言文停顿技巧

        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吏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

        (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己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己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师表?

        (2)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论战?(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付出师表?

        (3)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如:

        (1)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付出师表?(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师表》

        (3)向/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恒?

2.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原发布者: *** 亚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9(2c7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3.谓语与补语间要停顿。如:予将告2

3. 文言文朗读划分节奏的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3)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7)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 逍遥游》) (8)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2)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13)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说》)。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 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

4. 文言文的停顿方法需要原创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5. 文言文朗读怎样停顿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

        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6. 文言文朗读停顿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7.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望采纳明教团队为您解答,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出师表》节奏划分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出师表》节奏划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译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

       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的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一次不叹息并且感觉到痛心和遗憾。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

       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

       以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作品鉴赏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今天关于“《出师表》原文朗读”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出师表》原文朗读”,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