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_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注释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_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注释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ʼ?

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_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注释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ʼ??????ԭ?ļ?????

2.“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吾日三省吾身”,“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翻译这些句子?

3.战国策秦策文言文翻译

4.文言文苏秦阅读及答案

5.《史记》《战国策》《左传》这三本有什么不同。 初学者先看那一本好呐? 最好发一下网址,要翻译的。谢谢

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_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注释

????ʼ??????ԭ?ļ?????

       解释:且夫苏秦特穷巷桑户卷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_____而苏秦只不过是位出身于穷门陋巷,贫寒困苦的士人罢了,但他却坐车骑马,行遍天下,在宫廷游说各国诸侯,使国君左右之人杜口不言,天下没有能与之抗衡的人了!

       特__是只不过的意思

       伏轼撙衔____是坐车骑马的意思

“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吾日三省吾身”,“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翻译这些句子?

       《国语》,《战国策》《 菜根谭》,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

       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齐策》中记颜斶见齐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还滔滔不绝地论证了国无士则必亡,故“士贵耳,王者不贵”的道理。《秦策》中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却使得“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这当然是夸大的,但这夸大中显示了策士们的自信,也是平民中优异人物的自信。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侠”也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勒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所以“侠”总是为放任不羁的人们所喜爱。

       总而言之,《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万行,一万一千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十六章,是佚书。这部大约编成于秦汉之际,类似后来刘向重编许多纵横家言为《战国策》所根据的一种被埋没的纵横家言的辑本。其中佚书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士。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例如苏秦起初本是以“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乃转而以“合纵”说燕赵。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贰于秦,朝秦暮楚,立场不定。但也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券“示义”的冯谖(齐策四),虽然他是为统治阶级效劳,却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颜斶的直叱“王前”(齐策四)。而后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此外书中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后欲以魏丑夫殉葬(秦策二)表现了她们的阴险与无耻。以上这些虽然只作客观叙述,但也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最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王(赵策二),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并秦策一),虞卿斥栲缓(赵策三)等,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们估计形势,分析利害,往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个可能的结果(齐策三);齐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虽然《战国策》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但作为纵横家论事的本身来看,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如苏秦说秦不行及相赵归家,前后颓丧和得意的情状,以及庸俗的世态人情(秦策一),鲁仲连的俶傥奇伟,慷慨慕义,“不诎于诸侯”的精神,无不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燕策中用全力写刺客荆轲,是一篇完整的侠义故事。例如易水送别一段:

       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在一种悲壮淋漓的气氛中,把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至于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楚策一),苏代以鹬蚌相持说赵惠王(燕策二),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齐策三),庄辛以蜻蛉、黄雀说楚襄王,汗明以骥服盐车说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个特点。特别像邹忌讽谏的方法更为巧妙。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来启发齐王,小中见大,步步进逼,使齐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围的危险,不得不下令大开言路。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

战国策秦策文言文翻译

       1.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

       神情惟悴,面孔又黄又黑,很显失意

       2.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行事以忠信为主,如果发现朋友的某些修为超过自己时,应要加倍努力、迎头赶上.

文言文苏秦阅读及答案

       1. 帮忙找一下文言文《战国策

        游说秦王的报告,一共上呈了十次,但苏秦的意见都没被采纳。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完了,生活费用也光了,便只好离开秦国,返回洛阳。他腿上打着绑腿,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书袋,挑着行李,神情憔悴,脸色黄黑,显得非常惭愧。到家后,妻子织布自如,不来迎接;嫂嫂冷眼相看,不给做饭;父母若无其事,不予理睬。苏秦长叹一声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当天晚上,他打开数十只书箱,找到专讲谋略的书《太公阴符》,于是埋头苦读,精心选择,开始写作《揣情》、《摩意》之篇。读书困倦想睡了,就拿起铁锥猛刺大腿,血流至足跟。苏秦说:“哪有说服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并取得卿相尊位的道理呢?”一年后《揣情》、《摩意》之篇写成,他说道:“拿这个足以说服当世的君王了。”

        于是苏秦就经过燕乌集阙,在华屋之下游说赵肃侯,双方交谈甚为投契,赵王大为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并任命他为相国。

        给他兵车百辆,锦绣千束、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车随其后,往各国去约结合纵联盟,瓦解连横阵线,以抵制强秦。所以,苏秦任赵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2. 文言文翻译 ——《战国策

        齐助楚攻秦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曲沃(秦地)。

        后来秦想要报仇进攻齐国。可是由于齐、楚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甚感忧虑,于是秦惠王就对张仪说:“寡人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贤卿为寡人考虑一下怎么办才好?”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金钱,让臣去南方游说楚王试试看!” 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国,而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莫过于齐王。

       

        现在齐国罪恶,对秦王来说是最严重的,因此秦国才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缔结有军事攻守同盟,以致使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时也不能使臣张仪做大王的忠臣。然而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臣劝秦王献上方圆600里商、于土地。

        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于600里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于600里肥沃的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惟独客卿陈轸最后晋见,而且根本不向怀王道贺。这时怀王就很诧异的问:“寡人不发一卒,而且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600里土地,寡人认为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胜利,朝中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贺,偏只有贤卿一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因为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600里,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

        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

        受了张仪的欺骗,以后大王必然懊悔万分;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再多说,你就等待寡人的吧!”于是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绝交使者回来,楚王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齐国绝交。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秦齐的盟约暗暗缔结成功。果然不出陈轸所料,当楚国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为了躲避楚国的索土使臣,竟然装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愿诚心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楚怀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国,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敝国所以赠送贵国的土地,是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6里。”

        楚国使者很谅讶的说:“臣只听说是600里,却没有听说是6里。”张仪赶紧郑重其事的巧辩说:“我张仪在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怎么能说有600里呢?” 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以后,怀王大怒,就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

        这时陈轸走到楚王面前表示:“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吗?怀王说:“可以。”于是陈轸就很激动地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

        大王实在不如趁此机会,不但不向秦国要求商、于600里土地,反而再送给秦一个大都市,目的是跟秦连兵伐齐,如此或许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没有损失吗?大王既然已经跟齐国绝交,现在又去责备秦国的失信,岂不是等于在加强秦、齐两国的邦交吗,这样的话,楚国必受大害!” 可惜楚怀王仍然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而是照原定计划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同时韩国也加入了他的军事同盟,结果楚军被三国联军在杜陵打得惨败。

        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而人民也并非比其他诸侯软弱,但是之所以会弄得几乎要亡国的惨境,就是由于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实良言,而过于听信张仪诡诈游说的缘故。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楚国与齐绝交后,齐发兵攻打楚国。

        陈轸对楚怀王说::“大王实在不如把土地送给东方的齐国求得谅解,然后再跟西方的秦国建立邦交。” 于是楚怀王派陈轸出使秦国。

        秦惠王对陈轸说:“贤卿本来就是秦国人,而且是寡人的老臣。可惜由于寡人不能识才,对于处理国家大事又欠周详,以致使贤卿离开寡人去给楚王服务。

        如今齐、楚两国互相攻伐,有的人认为救援有利,有的人认为不救援有利。贤卿为何不在为楚国效忠之余,也为我出一点主意呢?”陈轸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吴国人到楚国去做官的故事吗?楚王很喜欢这位客卿,可是某次这位客卿生了病,楚王就派人去问候说:‘是真生病吗?还是思念吴国呢?’左右侍臣回答说:‘不知道他是否怀乡,假如真是怀乡的话,那他就要唱吴歌了。

        ’现在我就准备为大王唱‘吴歌’。不知大王有没有听。

3. 战国策·秦策一节选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秦策一节选原文: 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妊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赶不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干勇;式干廊庙之内,不式干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翻译: 苏秦最初主张连横,说服秦王。

        秦王说: “我听说:羽毛不丰满高飞上天,不完备的法令不能惩罚犯人,道德不能带动能力不强的人,政治和宗教的烦恼部长不顺民心,现在你来到在所有的严重性赐教上了法庭,改天我会喜欢听你做什么。 “ (苏)游说秦纪念馆1 O次数,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打破了他的紫貂大衣, 100两黄金也用完了11我有没有钱,不得不离开秦国。 (他)携带书籍,挑着行李,面容憔悴,**和黑色的脸,很明显受挫。

        家,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嫂拒绝为他做饭,甚至父母不和他说话。 (苏) ,所以在午夜找到这本书,奠定了几十个书箱,发现JiangTaiGong “阴符”艺术战争“ ,埋头阅读,反复选择,熟悉,研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63662究和经验。

        当你想打瞌睡,阅读他们刺伤了他的大腿上,用锥子,鲜血直流到10英尺。他自言自语地说: “ ,如何采取负责的游说,而不是让他们拉出金金。

        刺绣,清香尊严的人做吗? ”全年,研究成功,他说:“它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 “ 。因此,在房子的游说下,赵华赵。

        他告诉赵拍手对话,赵王很高兴他为武安君和赠款相对于印度,军用车辆100辆,锦绣í 0束,白玉100对2万盎司的黄金,团队跟着他,所有国家一致同意打破甚至垂直和水平,因此强大的秦庄系统。 因此,当宰相时,秦不敢出兵函谷关赵苏。

        当时,大多数的世界,许多人,军长,决策者权力,我们一定要听苏一个人决定所有政策。不花一斗口粮,没有征用的走卒,而不是发送了一般,而不是用坏一个弓,没有失去一个箭头,它使世界诸侯和睦相处,比兄弟还靠近。

        (可见)电源功率的聪明人,世界将服从;有这样一个人获得委任,世界将遵循。所以说:“政治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用武力征服,寻求在法庭上,认真规划,你不必去边境的战斗操作。

        当苏权势显赫,当金波2澳湾两个供他使用,他指挥的战车和骑兵连接不断,无论似乎气势,萧山区东部各诸侯国,每个人都在寻找服从他的命令,所以赵已经越来越尊重。转到游说楚威王苏,路过洛阳家长的经验教训,就能很快地清理你的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盛宴。

        到3英里远离城市的地方,以满足妻子不敢看他的前面,侧身耳朵听他说话。大姐像蛇一样在地板上爬行,跪我不断道歉的法律。

        苏问道:“嫂子,为什么以前那么傲慢和谦逊的主要表现为它呢? ”他嫂子回答说:“ 因为你现在的位置显著尊重,财富。 ”苏说: “唉! ”孤独的人差,如果父母不,当他的儿子,曾经显赫的财富,亲戚和朋友都感到恐惧,因此,一个人生活在世界权力和财富,不管如何可以忽略不计。

        《战国策》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

        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

扩展资料:

写作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

        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

4. 翻译《战国策.秦策》

        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

5. 战国策 秦策一 译文

        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

6. 英语翻译要中文的翻译

        1.亡:丢失;牢:牲口圈.羊丢失以后,才修补羊圈.比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善后措施,以免酿成大错2.释义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晚上睡觉都可以不关门.3.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4.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5.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6.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悦”即喜欢、欣赏的意思,“容”在这里是化妆、打扮的意思.悦已就是使自己高兴.意为,自己心爱的人.容:作动词用,修饰、打扮.男人知己者:赏识自己的人悦:使……高兴."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为欣赏自己,自己心爱的人(这里专指男人)而妆扮自己,使得自己更显得容光焕发.男人为赏识自己的人而效死.7.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的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秦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史记》《战国策》《左传》这三本有什么不同。 初学者先看那一本好呐? 最好发一下网址,要翻译的。谢谢

       1. 古文阅读苏秦止孟尝君入秦孟尝君 ① 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

        小题1:(4分) (1)阻止;(2)本来;(3)对话;(4)好比

        小题2:(2分) 人 事 者 /吾/ 已 尽 知 之 矣

        小题3:(3分)淄水一来,水就会把你冲走,到那时你将不知道漂泊到何处。

        小题4: (3分)苏秦用土偶人和桃梗在“降雨下,淄水至”的相同情形下的不同结果,来比喻孟尝君“留齐”和“入秦”的不同结局。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如本题中“语”是动词。

        小题2: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一定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不停顿,关联性词语要划开。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至、去、何如”,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读懂文章内容,找到苏秦说理的句子“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理解其义,说明其是在类比孟尝君“留齐”和“入秦”的不同结局

2. 苏奏之楚文言文答案

        原文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注释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

        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

        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馆舍。

        ⑥ 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战国策》)问题1.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 分)寡 人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③愿闻其说(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例句:苏秦之楚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判论战》)5.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答案1.寡人/ 闻先生/ 若闻古人(2分)2.①能够,可以;②到,到……跟前;③听;④吃。

        (4分)3.B(2分)4.(1)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2分,“食”“于”译句时须落实)(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2分,“狱”、“察”、“情”译句时须落实)5.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1分)。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题1:(1)打开 (2)仔细

        小题2: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小题3:“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代赵,不如伐宋之利。”

        小题4:我们做事不要好大喜功,贪婪愚蠢,见利忘害

        小题1:试题分析:“启”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来。“熟”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有学过,译为“仔细”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对于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其一是产生联想,想一想课内文言文中该字词的意思,并判断一下是否相同。其二是根据语境去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要断句,首先要把它的意思大致理解一下,本句的意思是“苏秦对齐王说:‘齐国和秦国都建立了帝号,大王认为诸侯将尊重秦国还是尊重齐国呢?’”。根据意思,本句的停顿应是“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点评:给文言语句标出停顿,其实是把几个句子断开。所以要注意其整体特点和语段的意思,画出合适的停顿。当然,句子意思不能改变,语意要完整。

        小题3:试题分析:“苏秦要齐王放弃帝号的理由”,在原文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表明前面的语句即是“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的理由,即本题的答案所在。

        点评:对于要求“用原文回答”的题目,一定要在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标志性语句,从文中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4: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可知,“由于齐王听信了苏秦的话,最终造成了‘五国伐齐’”。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可知,齐王听信苏秦之话的根本目的在于“国重而名尊”“天下不敢不听”,却没有想到会出现“五国伐齐”的被动局面。因此本文告诫我们:做事不要过于贪婪,更不能见利忘害,这样只会陷自己于困境”。

        点评:对于文章的启示,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对题干要求的分析,根据故事的前因后果和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得出自己的感悟。注意切题做答,语句通顺。

4.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张仪者,魏人也

        8、B

        9、B

        10、D

        11、(1)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

        (2)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

        8.B(意:怀疑)

        9.B(A项第一个以是“认为”之意,第二个是“因为”之意;B项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无意义; C项第一个乃是“于是”之意,第二个是“是”之意;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10.D(张仪表明他不会在在苏秦在位时攻打赵国,而并非一辈子不攻打。)

        11.(1)“宁”表反问,“富贵”使动用法各1分,句意通畅3分

        (2)“遂”,“阴”各1分,句意通畅3分

        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

        苏秦已经说服赵王而得以去与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但是他害怕秦国攻打各诸侯国,在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暗中派人指引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以实现你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告诫门下的人不许为张仪引见,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不久,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投奔苏秦,自认为都是老朋友了,从中可以得到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愤怒。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国能困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

        不久,苏秦对他的家臣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现在,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但是他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苏秦向赵王禀明这件事,发送金钱、财物和车马,暗中派人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渐渐地接近他,并奉送车马金钱,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张仪终于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商议攻打诸侯的计划。

        苏秦的家臣见任务完成了,要告辞离去。张仪说:“靠您的相助,我才得到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家臣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激怒先生发愤的意志,派我暗中供您钱财,这全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先生已被重用,请让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都是我学习过的术业,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况且有苏先生在位,我难道能摆脱他的掌握吗?”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宰相说:“当初我陪你喝酒,并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现在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可要偷你的城池呢!”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

        1。

        (1)打开 (2)仔细 2。 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3。

        “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代赵,不如伐宋之利。”4。

        我们做事不要好大喜功,贪婪愚蠢,见利忘害解析1。 试题分析:“启”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来。

        “熟”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有学过,译为“仔细”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对于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其一是产生联想,想一想课内文言文中该字词的意思,并判断一下是否相同。其二是根据语境去推断。

        2。 试题分析:要断句,首先要把它的意思大致理解一下,本句的意思是“苏秦对齐王说:‘齐国和秦国都建立了帝号,大王认为诸侯将尊重秦国还是尊重齐国呢?’”。

        根据意思,本句的停顿应是“苏秦谓齐王曰/齐秦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曲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给文言语句标出停顿,其实是把几个句子断开。所以要注意其整体特点和语段的意思,画出合适的停顿。

        当然,句子意思不能改变,语意要完整。3。

        试题分析:“苏秦要齐王放弃帝号的理由”,在原文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表明前面的语句即是“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的理由,即本题的答案所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对于要求“用原文回答”的题目,一定要在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标志性语句,从文中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4。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可知,“由于齐王听信了苏秦的话,最终造成了‘五国伐齐’”。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可知,齐王听信苏秦之话的根本目的在于“国重而名尊”“天下不敢不听”,却没有想到会出现“五国伐齐”的被动局面。

        因此本文告诫我们:做事不要过于贪婪,更不能见利忘害,这样只会陷自己于困境”。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对于文章的启示,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对题干要求的分析,根据故事的前因后果和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得出自己的感悟。 注意切题做答,语句通顺。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

        答案小题1A小题1C小题1B小题1(1)现在先生一本正经不以千里为远(前来)在朝堂上指教我,(我)愿在来日(再听教诲)。”

        (2)哪有游说人主不能使(他)拿出金玉锦绣,(进而自己)取得卿相尊位的呢?(3)崤山以东各国,像顺从风倒下一样(迅速)服从,使赵国地位很受尊重。 答案解析小题1选择小题1为:均作介词,被A.者:代词,他的;后者语气副词,如果。

        B。前者“的”,后者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D.而:均作连词,前者表修饰;后者表因果小题1苏泰日:“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小题1(1)俨然、远、庭教、以异日各一分(2)安有…乎、说、出、尊各一分(3)山东、从风、服、大重各一分。

        参考译文 苏秦起先用想要推行连横的战略,游说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耕地肥沃,百姓殷实,战车逾万辆,武士上百万;千里沃野、资源非常充足;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说的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作用,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来统一全国。

        希望大王稍许留意,我请求进言说明为秦王效力的策略。”秦惠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可以烦劳大臣。

        现在先生一本正经不以千里为远前来在朝堂上指教我,我愿在来日再听教诲!”游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但苏秦的主张未被采纳,他的黑貂皮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用完了,钱财缺乏、断绝,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 他背书挑袋,身形枯萎,面容黑瘦,脸上有愧色。

        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当晚翻找书,在几十只旧书箱里,找到了姜太公讲用兵谋略的《太公阴符》,伏案诵读,拣选、习练、拿来研究、推求。

        读书想要睡时,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说:“哪有游说人主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而让自己取得卿相尊位的呢?”过了一年,研习完成,说:“现在真的能够凭借它(用兵之法)去游说当代的君王了!”这种情况下,苏秦就登临赵国的燕乌集宫殿,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两人击掌侃侃而谈。 赵王十分高兴,封他为武安君,授予相印,华车百辆,锦缎千匹,白壁百双,黄金万两,(所有赏赐)跟随在后面,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

        所以苏秦在赵国做相,秦函谷关就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天下广大,人民众多,王侯威望、谋臣权力,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

        在苏秦显赫尊荣时,黄金万黄金万镒被他花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在道路上炫耀;崤山以东各国,像顺从风倒下一样(迅速)服从,使赵国地位很受尊重。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清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在城郊三十里外迎接,妻子侧着眼睛来看,侧着耳朵来听,嫂子像蛇一样爬行匍匐在地,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

        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傲慢后来谦卑呢?”他的嫂回答说:“因为小叔子(季子,苏秦的字)现在地位尊贵、钱财富裕的缘故。”苏秦说:“唉!人如果贫穷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一旦富贵亲戚都感到畏惧。

        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啊?”。

       史记初学者看比较好、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

       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齐策》中记颜斶见齐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还滔滔不绝地论证了国无士则必亡,故“士贵耳,王者不贵”的道理。《秦策》中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却使得“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这当然是夸大的,但这夸大中显示了策士们的自信,也是平民中优异人物的自信。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侠”也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勒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所以“侠”总是为放任不羁的人们所喜爱。

       总而言之,《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万行,一万一千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十六章,是佚书。这部大约编成于秦汉之际,类似后来刘向重编许多纵横家言为《战国策》所根据的一种被埋没的纵横家言的辑本。其中佚书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士。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例如苏秦起初本是以“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乃转而以“合纵”说燕赵。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贰于秦,朝秦暮楚,立场不定。但也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券“示义”的冯谖(齐策四),虽然他是为统治阶级效劳,却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颜斶的直叱“王前”(齐策四)。而后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此外书中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后欲以魏丑夫殉葬(秦策二)表现了她们的阴险与无耻。以上这些虽然只作客观叙述,但也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最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王(赵策二),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并秦策一),虞卿斥栲缓(赵策三)等,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们估计形势,分析利害,往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个可能的结果(齐策三);齐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虽然《战国策》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但作为纵横家论事的本身来看,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如苏秦说秦不行及相赵归家,前后颓丧和得意的情状,以及庸俗的世态人情(秦策一),鲁仲连的俶傥奇伟,慷慨慕义,“不诎于诸侯”的精神,无不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燕策中用全力写刺客荆轲,是一篇完整的侠义故事。例如易水送别一段:

       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在一种悲壮淋漓的气氛中,把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至于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楚策一),苏代以鹬蚌相持说赵惠王(燕策二),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齐策三),庄辛以蜻蛉、黄雀说楚襄王,汗明以骥服盐车说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个特点。特别像邹忌讽谏的方法更为巧妙。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来启发齐王,小中见大,步步进逼,使齐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围的危险,不得不下令大开言路。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

       好了,今天关于“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