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绝句吴涛诗歌鉴赏答案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绝句吴涛诗歌鉴赏答案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绝句吴涛诗歌鉴赏答案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1.关于动静结合的诗句加赏析2.《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阅读题的答案

绝句吴涛诗歌鉴赏答案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绝句吴涛诗歌鉴赏答案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关于动静结合的诗句加赏析

2.《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阅读题的答案

3.2006南京中考语文阅读题答案

4.引用诗句作为作文题目,有什么好的诗句?

5.说说吴涛的《绝句》和萧立的《春寒叹》在文学上的价值

6.《绝句》诗词赏析

绝句吴涛诗歌鉴赏答案

关于动静结合的诗句加赏析

       1. 关于动静结合的诗句

        关于动静结合的诗句 1.动静结合的诗

        动静结合的诗:

        1.《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3.《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动静结合的诗句

        动静结合的诗句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绝句》唐·杜甫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4、《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5、《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6、《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8、《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9、《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10、《入若耶溪》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3.运用动静结合的诗句(高中)

        诗歌鉴赏中的动静结合手法例说:下面是2005年全国卷Ⅲ的诗歌鉴赏题及答案:《雨后池上》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本题涉及的是古典诗歌常见表现手法中的动静手法。由于山川景物有动态有静态,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动态和静态包含了景物存在的全部态势和主要特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写动态,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构成一种情趣,使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形成“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因此,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

        /link?url=-TEVCTBnxdl8fyDGc-

        4.关于动静的诗句

        动静结合的诗句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绝句》

        唐·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7、《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9、《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动静结合的诗句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绝句》

        唐·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7、《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9、《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0、《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阅读题的答案

       诗歌鉴赏六种题型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07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种题目初看较难,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兰 溪 棹 歌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分析技巧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描绘画面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六、诗意理解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

       技巧点拨 古诗词诗意理解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在阅读古诗词中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内容,概括诗词的大意,领会诗词的意境。因此,对于作家、作品,同学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参考答案 暗指人物迷惘、忐忑不安的心情。

       中考诗歌赏析的复习策略

       作者:郭凤彩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一、考点透视窗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个特点: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古代诗词为主(唐诗宋词),现代诗歌为辅;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常考知识点:

       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作用,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点语句(如一语双关、或含义深刻、或蕴含哲理等)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蕴。

       二、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1、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2006年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2006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3:(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例4:(2006年成都中考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5:(2006年南通海门中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例6:(2006年资阳中考题)阅读《山居秋暝》(王维),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4、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7:(2006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参考答案: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8:(2006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参考答案:(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5、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9:(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例10:(2006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必然有“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三、应考方法帖

       应考中,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前后比较(语体风格)、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散)、选准角度(准、新、小、巧)、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解答诗歌赏析题的一般步骤

       1、精读诗作(这是基础)。诵读全诗,要抓住所描写的意象,整体上准确把握其主要内容,感悟作者蕴含的情感,以获得整体感知。

       2、知人论世(这是关键)。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气质,结合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时代特点、文艺思潮等因素,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旨趣。

       3、审题寻点(这是核心)。分析题目要求,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审清题意要做到对命题者的指向了然于心,明白该题是要鉴赏修辞手法还是抒情方式;是鉴赏表现手法还是诗人的感情,从而确定解题的范围,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4、组织答案(这是重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答题要点要到位,语言力求诗化。答题规范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题意问号数,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答题的层次。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要根据分值确定是简答还是分析,最忌讳繁简失调;三是分析题要有观点、有分析,最忌讳不切实际的架空分析或者观点不明。要在句中尽量输入关键词,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郭凤彩,男,教师,现居江苏扬中

       诗歌鉴赏技巧谈

       兰州十中 蒲涵云

       诗歌鉴赏题自2002年作为主观题进行考查至今,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从题目的选定、分值的设置,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必须重视的题型。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定,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时,都存有畏难情绪,如何才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应对鉴赏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有了一些心得。现将认识总结中如下,希得同仁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做任何一类高考题型都先要具有一种思路。我是以下面这种步骤去引导学生完成诗歌鉴赏训练的。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

       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⒈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⒉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⒊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2006南京中考语文阅读题答案

        在高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是仅次于作文的一大?重头戏?,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阅读答案 ,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荞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时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速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遮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0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0的武汉3月巧日春到,而北纬320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今步是有先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蛇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

        (1)

        (2)

        (3)

        2.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句中的?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语言生动。

        B.?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句中的?大约?表明西安每年进人春天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粉合客观事实,语言准确。

        C.?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句中的?又?字说明了?倒春寒?的特点,强调了?倒?的意思。

        D.?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句中的?而且?说明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科学价值。

        4.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

        5.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除了本文的介绍外,你从下列诗句中还能发现我国春天其它的什么特点?请选择一首,写出你的发现。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选择第( )首,我的发现是:( )

        ?

        ?

        参考答案:

        1.(1)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2)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

        (3)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2.通过举例子,强调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确实存在,让人信服。(言之成理即可)

        3.D

        4. 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意同即可)

        5.(1)我国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气候过于干燥,就没有春天的物候现象出现。(意同即可)

        (2)由于地势高低的不同,春天到来的时间也不同。(意同即可)

引用诗句作为作文题目,有什么好的诗句?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14分)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荞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时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速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遮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0的长沙3月10日入春,北纬300的武汉3月巧日春到,而北纬320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今步是有先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蛇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1.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3分)

       (1)

       (2)

       (3)

       12.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2分)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句中的“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语言生动。

       B.“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句中的“大约”表明西安每年进人春天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粉合客观事实,语言准确。

       C.“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句中的“又”字说明了“倒春寒”的特点,强调了“倒”的意思。

       D.“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句中的“而且”说明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科学价值。

       14.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3分)

       15.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除了本文的介绍外,你从下列诗句中还能发现我国春天其它的什么特点?请选择一首,写出你的发现。(3分)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选择第()首,我的发现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18分)

       宛如英雄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A)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络白发披到领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①。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族,是伟大的沉双。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杭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致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巨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B)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注:①〔休止〕这里指乐曲演奏中的停顿。

       16.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3分)

       17.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音乐老师听出了贝多芬心里“

        ”的音乐。

       18.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3分)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含义:

        (2分)

       作用: (1分)

       19.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本文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3分)

       ( )句赏析:

       20.“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效果,音乐中有,文学中也有。下列课文中的相关描写不具有这种效果的一项是( )(3分)

       A. 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完“法兰西万岁”后,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最后一课》

       B.着父亲艰难地过铁道时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背影》

       C.我向藤野先生告别时,他的脸色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

       D.时近初冬,店里没有一个顾客,我靠着火,合了眼坐着。《孔乙己》

       21.文中对一个“休止”的描述,抒写了音乐老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词或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60字以内)(3分)

说说吴涛的《绝句》和萧立的《春寒叹》在文学上的价值

       1、桃花飞尽野梅酸。——(宋代:吴涛《绝句》)

       翻译: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2、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唐代: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翻译: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3、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唐代: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

       翻译: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

       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唐代: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翻译: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5、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宋代: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

       翻译: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淮河中流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

       6、山中多晚凉,清风厉秋节。——(清代:德隐《新秋晚眺》)

       翻译:洞庭西山初秋的景致是很美的。烟波浩渺的太湖水涯,一座葱茏的岛屿上群峰列峙。

       7、点点行行泪痕满。——(宋代: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翻译: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

       8、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唐代:李白《阳春歌》)

       翻译:阳春三月,暖暖的太阳照耀着长安城,碧空下,杨树的枝条已经抽出嫩芽,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远看轻烟曼舞。

       9、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五代: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翻译:路入岭南腹地,水边的蓼花紫红,映着棕桐叶的暗绿。

       10、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一》)

       翻译: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绝句》诗词赏析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绝句》

       此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特别是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受,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这都是值得借鉴的。

       一月春寒缩牛马,束桂薪刍不当价。

       去年霜早谷蕃熟,雨烂秧青我日晒。

       深山处处人夷齐,锄荒饭蕨填朝饥。

       干戈满地此乐土,不谓乃有凶荒时。

       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为命牛亦冻。

       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春寒叹》

       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绝句》诗词赏析1

《绝句》全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首诗诗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四句诗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诗词赏析2

古诗词赏析:《绝句》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绝句》诗词赏析3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绝句》诗词赏析4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试题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福建卷)

译文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鉴赏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左成文)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绝句吴涛诗歌鉴赏答案”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