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诗经二首教案_诗经二首教案设计及板书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诗经二首教案_诗经二首教案设计及板书       我很了解诗经二首教案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1.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要背

诗经二首教案_诗经二首教案设计及板书

       我很了解诗经二首教案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

1.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要背吗

2.高中优质课《氓》教案设计

3.高一语文《诗经.氓》优秀教案

4.高一必修二语文诗经氓教案

5.《氓》教学设计

6.《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_诗经二首教案设计及板书

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要背吗

       要背,教学《诗经》二首,需要了解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和《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全文要求背诵、默写,并能赏析诗歌中的重点语句。两首诗歌的内容相似,语言特点相似,表现手法也相似,可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分析异同点

高中优质课《氓》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二: 一、导入——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 历代有关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一读——整体感知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

       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3、齐读。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四、三读——表情朗读

        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总结:(学生自愿参加朗读比赛)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五、一背——提示首字

        关……在……窈……君……

        参……左……窈……寤……

        求……寤……悠……辗……

        参……左……窈……琴……

        参……左……窈……钟……

        六、二背——个人赛背

        七、延伸阅读

        1、《诗经 蒹葭》

        2、《诗经 木瓜》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 黑色玉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第三:

       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学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几个字不同,了民歌的。

        《关雎》是《风》之始也,《诗经》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

       教师提示: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章、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

       4.学生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字面意思不必字字,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字词,关键字词要。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故事,请同学们用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交流。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展示:

       首章四句写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章八句突然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上是歪曲。它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确有见地,对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表达?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故嗟叹之。嗟叹之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都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主题都了要的作用。,它还地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了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手法叫?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解释通行。赋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事物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

       学生、交流。

       生1:我它是“兴”,先说雎鸠,引起的相思之情。

       生2:我是“比”,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高一语文《诗经.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 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齐读,解决字音问题。

三、理清思路: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四、串讲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那个人笑嘻嘻的样子,拿着货币来换蚕丝。其实并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呀。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明确:(人物分析)女子——温柔、纯情、热情、恋情

        男子——暴躁易怒、狡黠、急切

        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覆关,泣涕涟涟。

        既见覆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译文: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没有看见覆关,我的眼泪簌簌不断地掉下来。终于看见了复关,我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架着你的车子来吧我的嫁妆接走。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译文: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啊,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还可以摆脱;姑娘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摆脱了!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自从我嫁到你家后,多年来一直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浪花打溼了车杀过那的布幔。女子又没有什么差错,但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总是三心两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译文:多年来作为你的妻子,家中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逐渐虐待我了。我的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够独自悲伤了。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原想)与你白头皆老,如今老了将会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溼的地方(再大)也总有个边。回想我们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真挚诚恳,没有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让这份爱情了解了吧!

五、如何理解《卫风·氓》第二、三章的比兴手法?

        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复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五、板书:

        恋爱 婚变 决绝

        氓

        1~2章 3~4章 6章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高一必修二语文诗经氓教案

       高一语文《诗经.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 将qiāng子无怒 载z?i笑载言 卜筮sh? 于嗟jiē

        徂c?尔 淇水汤汤shāng 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 愿,请。

        ⑵来即我谋 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 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 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 往。 ⑹女也不爽 过错。

        ⑺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 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 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 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 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 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 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 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 (6) :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

        1、理清线索,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领会 赋、比、兴手法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相思;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浪漫;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忠贞。

        二、《诗经》简说

        1、总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只称《诗》,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六义”:

        1、内容体制:风、雅、颂。 ○

        风: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宫庭乐歌;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2、表现手法:赋、比、兴。 ○

        赋: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叙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鸟情”到“人情”,如是。

        三、教学《氓》

        《诗经 卫风 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讲述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郎”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卫风 氓》,去感受《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一)、诵读

        1、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2、正音正字(先掌握文注中的生字,补充如下。)

        匪(fěi) 愆(qiān) 将(qiāng)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裳(cháng) 糜(mǐ) 角(jiǎo) 隰(xí)

        匪来贸丝、匪我愆期:匪 fěi 非 ,不是。 载:zài,文言助词。(多音字,另音zǎi,一年半载。) 渐:jiān,“浸”意,如渐染。(多音字,另音jiàn,逐渐。)

        3、朗读指导

        诗中有几句最能集中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朗读时要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个性。 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恋爱时期,旷野郊外,废墟墙头,有位姑娘,翘首期盼,不见爱人,焦急烦躁,泪花飞溅;爱人突现,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高声欢呼。所以,前句要读得慢重低,后句要读得轻快高,女子对爱情的痴情陶醉,一读了然。

        ⑵、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六个“矣”字传万情,读法各不同。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倾诉苦水,起调“矣”字宜重而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复年复,怨情顿生,“矣”字语气加重,语调升高。“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拳脚相加,家庭暴力,女子内心由怨生恨,“矣”字语气更重,语调更高。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女子的情感由恨转而为悲。感情抒发达到高潮, 朗读时“矣”字高重到了极点,可谓大放悲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心反思,感慨万千,情绪由激动转为平静,“矣”字语气趋为平缓、低沉。

        ⑶、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一个感叹号,包含了痛苦、伤心、绝望、无奈、怨恨?该何去何从呢? “算了吧”,果断退身,冷静而觉醒,坚强而果断。故宜读得高而重。

        4、示范朗读 学生轻声跟读。

        5、自由练读 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二)、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借助课下注解理解诗歌,注意常用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如:

        言: 言既遂矣 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静言思之 句中语气词,无实义。

        通假字:于 — 吁 说 — 脱 泮 — 畔

        古今异义的词语:( 至于 以为 三岁 贿 宴)

        活用的词语: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2、请一位同学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明确: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到最终被遗弃的故事。

        (三)、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大意,并从每节中找出体现中心的诗句。

        提示: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许婚,结婚。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五章,陈述婚后不幸遭遇和回娘家不被理解的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明确:一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 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三 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四 控诉男子移情别恋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五、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六、 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自主合作探究,研习重难点。(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研习。)

        1、《氓》按情节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思路)

        明确:全文是按“恋爱 —— 婚变 —— 决绝”的思路叙述的。

        2、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婚恋三部曲,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结构)

        明确: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思想上也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性格变得清醒、刚烈。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用情不专、始乱终弃,性情暴虐。

《采薇》教案

        《氓》教学设计

        《氓》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下面是我整理的《氓》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因为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都为唐朝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诵读,掌握《诗经》这样的“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通过有选择地诵读诗句,了解先秦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而今人──我们该从中获得对爱情怎样的理解。

        4、朗读成诵,获得积累。

        教学重点

        1、掌握必要的、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3、了解《诗经》的“六义”以及“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背诵这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思索自己即将迎来的或已经到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谈谈对《诗经》的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305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等。

        师及时引导:大家对《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句记得很清楚。其实《诗经》里关于“爱情”的诗歌特别多,因为,爱情生活从来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先秦的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咏叹成了歌谣。孔子赞叹《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首民歌──《氓》。

        二、认识《诗经》和《氓》

        《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也是三种体制。“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我们现在还说“采风”即源于此,指的就是到民间搜集写作素材。“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氓》选自“卫风”,这指的是它是“卫”地的民歌。

        三、明白《诗经》诵读的节拍

        让学生跟读,然后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解读课文

        1、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请同学们就着课下注释,将它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学生可能用字字对应的方式翻译出来,就让他翻译完,因为一来可能学生不知道意译在这里表达得更恰切,二来也许他们不好意思翻译得太有情感,不强求,也借此教习常见的文言字词。)

        教师示范:在这里用意译也许能更好地表达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

        评说:这一章写的是女子定情。可以概括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在这一章里,女子的纯洁、善良且温婉、体贴,她爱上男子憨厚、直率的品质,面对男子的怒气,她安慰他,不惜许下婚期,好让男子安心。而男子似乎不像女子所认为的那样“蚩蚩”憨厚老实,你看他有“无良媒”、失了礼仪的缺失,却还有理由发火(“将子无怒”),显得急躁、任性。但在对幸福有无限憧憬中的女子,已经散失了判断力,对他们的婚姻现在就可以猜想一二。

        2、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翻译:“复关”大约是男子的居住地。我常常爬上那破土墙,遥向复关凝望出神。复关远在那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好容易盼来了情郎从复关来,我有说有笑喜洋洋。这才深深体会到相思之苦,体会到你对我有多重要。我不能再矜持了,不能再等待了,既然你说你占的卜没有凶兆,那么,赶着你的车来接我吧,我带上嫁妆嫁给你。感情热烈、满怀幸福。

        评说:这一章写了两人成婚。其中还写到了恋爱中的一个小插曲──别后对男子的朝思暮想,每日痴痴地遥望复关,复关与她所住的地方隔着一条淇水,想必即使望见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影子,但她已经十分满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那儿是她的寄托所在,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的身上维系着她那幸福的未来。就在“既见”和“不见”中女子的神态和心情跃然纸上。她爱得那样热烈而痴迷。最后这种想见而不得见的痛苦都化作了对男子的无限信任和对婚姻的急切盼望──“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既然你占卜过了,那我们就结婚吧。

        这两章使用的艺术手法使“赋”──直陈其事,依照事情的发展,自然地书写这一对男女从初识到成婚的经过。

        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章,读出比较恰当的语气和语调。

        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翻译:你看,那桑叶未落时,润泽有光缀满枝头。唉,斑鸠呀,千万不要贪恋桑椹的甜蜜而迷醉不省。唉,年轻的女子呀,千万不要贪饮爱情的美酒而耽溺于与男子的感情中。男子若是恋上了你,想丢开便丢开太容易,女子若是恋上男子,要想解脱却难挣脱。

        评析:这一段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沉痛且深情。先用比兴的手法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以诱人的桑椹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谆谆告诫鸟儿不要贪食甜蜜的桑椹,因为那可怕的迷醉能导致鸟儿生命的终结。而爱情之于女子就好比桑椹之于小鸟,同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男子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里,男子即使感情上失意,也能在社会的其他角色中成就自己,而女子处于依附地位,在感情生活中寄托着自己全部的生命,假若遇人不淑,那么终生的幸福就会因此而断送。但是,甜美的爱情自然吸引人,爱情不是罂su花,不会因为曾经的告诫而被抛开,如果逝去的青春能够重来,女子一样沉溺于爱情,之所以痛心地劝诫,实在是因为被伤害得太深。

        既然不是爱情的过错,那到底谁的过错?我们一起来看第四、五章。

        4、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这两章写的是婚后生活以及婚变被弃的经过,因此,我们将他们合着解读。

        翻译: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流逝,桑叶转眼落下了,枯黄憔悴片片陨落。流年带走了我的青春,终至于体衰色减。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穷苦受煎熬。浩浩荡荡的淇水打湿了车帘,郁积在心里的泪水也一下打湿了我的心。我反覆地想,作为妻子,我实在没有甚么差错,是你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了,你的感情没有定准,反复无常,一变再变。

        多年为妇,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贪黑不嫌苦,没有一天不这样。谁知,日子好过了些后,你却变得暴戾而残酷。兄弟不了解我,嘲笑我自作自受。我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只能自己伤心泪暗抛。

        评析:第四章用比兴的手法,写女主人公被弃回娘家的路上,经过淇水,往日熟悉的景色,爱情的见证──浩浩荡荡的'淇水勾起了她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回忆。当年“送子涉淇”的时候,陪送上了自己的真情,而今孑然一身再渡淇水,只是再也没有了那份钟情。心里有无限的委屈,却反复反省,实在想不出自己的错处,只能说声“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接着,用赋的手法补叙了婚后生活的苦楚,多年的辛勤换来的却是丈夫日益狰狞的面目,“暴”字使人很容易想见男子的暴虐和女主人公越来越深重的苦难。雪上加霜的是兄弟不理解的嘲笑,更使她内心孤苦无依,只能自己替自己哀伤“躬自悼矣”。这一章,一连用了六个“矣”,读起来让人感觉凄苦哀怨又无可奈何。

        5、第六章:“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你当时说过,要和我一起白头偕老,但现在,一想起这个誓言就让我怨恨。想那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小孩子的玩笑话,自然不能当真。只是不曾想,一个堂堂男子汉的海誓山盟却也能这样轻易地反悔。不,我不再想了,既然你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这一章,有两个比喻:浩浩荡荡的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广阔连绵的沼泽再大也总有个边,言下之意,为什么我的苦难就没有一个尽头?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以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不想了。她果真能不想了吗?“口纵言已,心岂能忘?”从她一贯的钟情上看,从她在被休弃回来的路上还不断地想起当年美好幸福的日子来看,她是不可能这么“绝情”,她一定总是不能忘怀。想忘记,却又总是想起,这首《氓》一定是她心里一遍又一遍唱响的心曲。

        五、进一步解读

        1、淇水:

        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景,伴随着这些青年度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首诗中,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来了又去了,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时,淇水默默地流淌。在女主人公被弃回家时,淇水“渐车帷裳”,在丈夫遗弃,兄弟咥笑的冷漠世界里,只有淇水悲其所悲。从小伴随她长大的淇水成了她的知己,因此也兴起了她内心的感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条“淇水”,在诗中不停地出现,一则说明淇水给她的印象太深,承载着她许多的欢乐和悲伤的记忆;二则我们也可以料想,从今往后,她生活在淇水边上,想要忘记与“氓”的种种,怕是永不能够了。

        2、对氓的称呼: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不知哪儿来的一个野小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3、氓和女子:

        导致这场婚姻的悲剧主要责任人是氓。

        我们不能说“蚩蚩”一脸憨笑是他的伪装,或别有用心、带着某种卑劣的目的。“哪个少年不钟情”,我们更愿意相信,氓也是带着美好的愿望与少女交往的。在集市上,一位天真纯洁的少女让他怦然心动是真实的,也许“蚩蚩”背后带着一丝的狡猾,但在这一场自由恋爱中,谁也不会一开始就把爱情当作一场阴谋。

        但氓的确一开始就表现出他的性格缺陷,他急躁、暴虐“将子无怒”,最后在对女子不满了以后施以暴行是可以预见的,只是天真的女子沉醉在甜美的爱情里,丧失了判断力。(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里,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个相当有思考能力的女子。)而且他自私自利,在家境渐渐好起来的时候首先遗弃了在辛苦的劳作中渐渐容颜老去的妻子。

        女主人公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天真痴情、温婉顺从。从恋爱时的请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到热切地盼望,顺从地听从氓的话──“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接着马上讨好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使在埋怨氓的无情、背誓时,也不是怒气冲天,而是一连用了六个“矣”,表示深深的哀叹。

        因此,谁该为这场悲剧负责?他们的性格是这场悲剧的根源。

        六、朗诵诗歌:

        经过刚才的解读,带着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再一次诵读《氓》,读出语气、语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氓》。

        2、选作一道:

        ⑴ 阅读与《氓》相类似的《邶风·谷风》。思考:为什么明媒正娶,一切符合礼仪的婚姻也不幸福呢?(社会风气、女子依附的地位使然)

        ⑵ 《诗经》中的许多书写爱情的诗歌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一些这样的诗歌,以“河边的爱情”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在600字左右。

        (《蒹葭》、《关雎》等,情与水有一种本质上的呼应,河流那从容而恒常的流逝乃是时间的赋形,时间无情地离去似河流,人可以战胜一切却不能战胜时间,因而河流昭示着人们最关心也最恐惧的真理,对河流的惶恐定是人类代代相传的一种原始记忆:日常的生活中你可以逃遁于有意无意的麻木,而面对河流你却无法回避那痛苦的觉悟。面对河流你会想起你已经失去和必将失去的一切,想起在永恒的消逝中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会有一种无法安慰的绝望攫住你的心,你感到一种无限凄凉的脆弱与感伤。──也正是这个时候爱情产生了。在这种冰冷的空虚中你想抓住点甚么,你想靠住点什么,你的心渴望着慰藉。爱情是人类无望人生中唯一的救赎,也是人在无边的沉沦中本能的呼号。除了爱情人类还能依凭甚么呢?长生与飞升的痴想是一种幻影,人世间再大的功业也终会烟消云散。这时候爱情这种同样短暂的东西却获得了一种神秘的永恒的力量,人们就凭借这力量与残酷的世界抗衡。情人们在河边大声地喧哗,情人们的喧哗声就盖住了河流的咒语。人们面对河流就是面对命运,河边的爱情即是人类面对命运的反抗。)

;

        《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采薇》教案,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采薇》教案(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1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

        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

        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2字形3解释4加点字5翻译下列句子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② 翻译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鉴赏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七、附《诗经?采薇》原文注释及译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生,指初生、刚发芽)止(语气词)。曰归曰归,岁亦莫(?暮?的古字)止。靡(无;没有)室靡家,猃狁(猃狁:北狄,匈奴)之故。不遑(闲暇)启居(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猃狁之故(以上两句是说远离家室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采薇采薇,薇亦柔(柔嫩,指苗的柔嫩,意思是说野豌豆长大了一些)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非常强烈),载(副词,又)饥载渴。我戍(防守)未定(稳定。这句是说驻防未有定处。),靡使(使者)归聘(问候。这句是说没有回家的使者代我向家人问安)。

        采薇采薇,薇亦刚(坚硬。指薇将老而坚硬)止。曰归曰归,岁亦阳(十月为?阳?,现代对农历十月还称为?小阳春?)止。王事靡盬(gu,停止,此为?止息?意),不遑启处(意同?启居?)。忧心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来(归来。一说?慰勉;慰问?。不来:是说无人慰问)!

        彼尔(花繁盛有样子)维(语气词,加强语气)何,维常(常棣,一种植物名)之华(以上两句是以开得很繁盛的常棣起兴,引出下文对壮盛军容的描写)。彼路(?辂?的假借字,大车)斯何(意同?维何?),君子(指将帅)之车。戎车(兵车)既驾,四牡(雄马。)业业(壮大的样子)。岂敢定居(犹言?安居?),一月三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抄行小路为?捷?。三捷:言多次行军,就是不敢定居的意思。)。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ku?,雄强,威武)。君子所依(?依?犹?乘,乘坐?),小人所腓(f?i:小人指兵士。腓:隐蔽。此句说步卒借戎车遮蔽矢石)。四牡翼翼(安闲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象弭(mi,弓的一种。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服:是?菔?的假借字。菔是盛箭的袋子。鱼菔,就是用鱼皮制成的箭袋)。岂(怎么;怎能)不日(每日)戒(戒备),猃狁孔棘(棘:急。孔棘,很紧急。此句说猃狁很猖狂凶狠,敌情很紧急)!

        昔(指出征之时)我往(到?去,指到前线去)矣,杨柳依依(杨柳柔弱随风不定之样子)。今我来(归来)思(语气词),雨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行道迟迟(迟缓的样子),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教案(二)

        学习目标

        1、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 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理解思想内容

        1. 学生诵读、翻译。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2. 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 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乡愁出现的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先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乡愁出现的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乡思情结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5、 确艺术特点,熟读成诵。

        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6、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好了,关于“诗经二首教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诗经二首教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